知嘹汽车/陈壹
随着与长安的“一纸公告”落地,外界再次将焦点聚集到了华为身上。
11月26日,长安与华为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拟设立一家新公司,对汽车智能系统及部件解决方案进行资源整合。据悉,该公司未来还将接受第三方入股。
毫无疑问,这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一次扩大化尝试。
有一点需要注意,这份《投资合作备忘录》目前属于意向性文件,不具备相关的法律效力。换句话来说,八字还没一撇。但外界可不管这些,随着《投资合作备忘录》公诸于世,长安汽车的股票迎来了一波涨停。
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有三种模式:
(1)Tier1模式,华为向车企售卖标准化汽车零部件;
(2)HuaweiInside模式,也就是外界常说的“HI模式”,华为向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3)智选车模式,华为深度参与产品的定义、设计及营销等环节。
其中,“HI模式”和“智选车模式”是目前市场的主流选择,“HI模式”的代表是阿维塔,“智选车模式”的代表则是问界和智界。
值得一提的是,“智选车模式”被余承东寄予厚望,故事的走向也在预料之中:问界新M7成了“黑马”,智界S7在预售后交出了亮眼答卷。
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其他车企自然蠢蠢欲动。江淮、极狐已经敲定了“智选车模式”,接下来新能源汽车的角逐,势必更加精彩。
插播个冷知识: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仍处于亏损状态。
嗯哼,华为选择与长安合作,是不是就很好理解了?讲白一点,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需要更多合作伙伴来实现规模效应。
当然,华为与长安的此次合作有更重要的意义。
《投资合作备忘录》里明确提到“华为原则上不会从事与目标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业务”,这也就意味着,“华为不造车,只会帮车企造好车、卖好车”再次被坐实。
此情此景,完全给外界服了一颗“定心丸”,后续华为的“造车”之路应该会顺利很多。
这里我们可以大胆预测,随着江淮和北汽的入局,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的新股东差不多能确定了,算上赛力斯和奇瑞,所谓的“规模效应”指日可待。所以,不能粗暴得将华为拉拢这些车企的行为,理解为让友商去填坑自己的亏损,树立标杆才是正解。
延伸来看,此次华为与长安设立的新公司还很可能成为一个跳板,把汽车圈子的既定合作模式抬升到新的高度,届时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智能化技术平台,而是“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博世”。
怎么看,故事的走向都是多方共赢的结局。
那,消费者能得到什么好处?简单来说,以后能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智能的汽车。那些口口声声喊“科技平权”的人,是时候跟华为学一学了。
写在最后:
这几年,华为一直在挖掘适配智能汽车发展的商业模式,不得不说,这像极了当初的特斯拉。或许,“鲶鱼效应”已在不知不觉中被掀起,对于中国汽车市场来说,华为的所作所为已经不只是“造车”那么简单。
知嘹汽车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