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省界收费站、不再计重收费,而按车(轴)型收费的新标准政策的出台,让原来的许多的轻卡产品逐渐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今天竹叶青继续和大家聊一聊轻卡标载化风潮再起之时,日益强大的微卡、小卡,能否传承轻卡的衣钵,抢占城市标载的市场份额呢?从交通运输部颁发的行业标准《收费公路车辆通行费车型分类》(以下简称《新分类》)的划分来看,总长6米、总重4.5吨以下的二轴货车,都被划归为最低一档收费标准的1类车型。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熟悉的4.2米货箱蓝牌轻卡,将与微卡、小卡甚至皮卡,大家都同属于一个收费的级别了,那么传统的蓝牌轻卡,会不会受到它们的冲击呢?标载轻卡的活轻微卡的小兄弟也能干如今,随着政策的收紧,蓝牌轻卡逐渐刮起了一阵“标载化”的风潮。然而,一旦蓝牌轻卡重新回归承载1-2吨、短途配送的使用本质。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新分类》被严格执行,蓝牌轻卡仅仅装载1、2吨货物,从事短途本市配送的话,目前的微卡、小卡也能胜任其大部分的运输需求。而且小卡和微卡,相对目前的宽体版轻卡体型较小,通过性和灵活性也更好。同样装载量的话,小微卡在城市市区和农贸市场的行驶,将具有更大的优势。同样标载的话不再用高射炮打蚊子现有的大部分轻卡的动力的配置和底盘承载,都做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预备了强大的装载能力。如果《新分类》和路上检查被严格执行,大家都标载了,那么重载轻卡们就很难有用武之地,发挥其超强承载能力了。新分类在严格执行后,这些大马力大承载的重载轻卡,车辆购置价格也高于微卡和小卡。就目前的货运市场来看,重载版的轻卡拉标载,不管是购置成本和日常的燃油消耗与使用成本,相对于微小卡就没有什么竞争优势了。微卡和小卡三围尺寸也在逐渐大型化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句话也适用于目前的卡车现状。在前段时间蓝牌轻卡重载化、宽体化的潮流引领下,传统的微卡和小卡们当然也不甘寂寞,紧紧跟随轻卡大哥的脚步,它们也开始了变胖变强的一系列技术升级。首先是微卡加长加宽,承载能力加强,总重kg以上的宽体大微卡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面前。而传统的小卡一般多为mm和mm轴距,也就是卡友常说的3.3和3.7米货箱的小型卡车。而这一类车型现在也长大成才了,车身加长了,动力加大了。如江淮康铃的K系列和时代的小卡之星5系列,同样有mm、mm轴距,甚至其货箱,拥有与蓝牌轻卡完全相同的3.8米和4.2米的傲人尺寸,它们的减肥效果也不错,空间足够还不超重。综上所述,现在的小卡与轻卡的界限已经是越来越模糊,很难去简单区分了。相对于曾经的重载轻卡,在标载的前提下,小卡的日益丰满的三围尺寸和动力配置,已经完全能满足城市轻卡的使用了。标载4.2轻卡今后仍然有用武之地我们物流人以前有句俗话,轻卡抢了6.8米的生意,6.8米又干翻了9.6米。虽然这是调侃之语,但物流中环环相报跨界抢生意的现象确实存在。那么,《新分类》之下,4.2米蓝牌轻卡难道会被微小卡给取代吗?当然不会,竹叶青认为蓝牌轻卡本来就是一种车型的划分,微卡、小卡和轻卡都属于《新分类》中的第1类车型,不存在被替代,只是今后会越来越根据用途来细分车型。这一类车型中,4.2米货箱的轻卡毕竟是其最大尺寸(单排、平头驾驶室)的车型,它在低密度轻抛货物、电商快递等使用场景,对于一些对货厢尺寸有大空间需求的用户来说,4.2米蓝牌轻卡仍然有它很大容积的优势。另外,目前宽体轻卡的驾驶室都比较宽敞,很多车型的驾驶室内部间距都超过了MM,都可以申报驾驶室准载3人,这对于一些需要搭乘送货员、押运员、装卸工的行业配送企业来说,这仍然是对宽体轻卡一个不可或缺的刚性需求。这一次对车型分类的调整之后,轻卡,尤其是城市配送的标载轻卡,它们的市场格局肯定会迎来新的变化,当然,这是竹叶青个人的一些看法和猜测,欢迎大家参与评价与讨论。本文特约作者:竹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