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D4CROZZ看大众的智能电动化

4月20日,世界汽车大奖(WorldCarAwards)公布了年最终获奖名单,来自28个国家的93位评审,将大众ID.4评选为“世界风云车型”。

这是自年该奖项创立以来,大众品牌车型第五次获得最高荣誉,也是历史上首次由面向主流家用车市场的纯电动车型获此殊荣。

可以看到,基于汽车电气化的全球共识,业界已开始期待由全球汽车巨头推出的纯电车型,在份额最大的主流车市场有所作为。

似是在响应这一来自业界的期待——年4月,ID.4在欧洲10国售出6,辆,初登新能源销量榜首,排名第二的是销量4,辆的ID.3。

一、ID系列的使命

年3月,大众发布“ACCELERATE战略”,将年在欧洲市场的纯电动车销量目标占比从此前计划的35%大幅提升至70%。

如此激进的战略提速,一方面反映出大众汽车集团对市场的预期发生了变化:智能电动车将加速汽车产品形态的演变,而欧盟碳排放政策的不断收紧,也将促使燃油车市场更快地萎缩。

另一方面,ID.3初步受到欧洲市场认可,ID.4开始在中国和美国交付;通过用户反馈和数据积累,大众开始启动产品优化的飞轮,这让大众加速电动化转型的信心得以增强。

对于大众汽车在21世纪第3个十年的成败,MEB平台和ID系列,将是两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根据年11月公布的计划,大众预计至年在全球累计销售万辆纯电动车,其中万辆为MEB平台车型。

年巴黎车展上,大众首次展示了纯电动概念车I.D.,取义IntelligentDesign(智能设计);年,该概念车演化为量产两厢车型ID.3,而ID.也发展成为纯电车型系列,充当大众汽车电动化的排头兵。

MEB是全球传统车企的第一个专属纯电平台,由大众于年立项开发、共斥资70亿美元打造,年9月,MEB平台在德国德累斯顿正式发布。

截至目前,大众ID家族的全部在产和规划车型,均以MEB平台为基础;同时,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斯柯达、西雅特品牌,以及奥迪品牌下Q4e-tron等部分车型,也将基于MEB平台打造;而福特汽车在欧洲的纯电车型,同样将使用MEB平台。

大众在打造电动车产品时,基本思路是要在合理的成本内实现不输同级燃油车的产品力,如此才能满足数以亿计的大众汽车用户在新能源时代的需求。

因此,在保障产品力的同时如何控制成本,是被大众视为最高优先级的挑战。

深谙“模块化”之道的大众给出的方案,是将纯电平台与模块化相结合,用MEB平台的专属纯电底盘、E3电子电气架构和VW.OS操作系统,支撑ID系列车型的打造。

平铺于车辆底盘的电池包,不仅可以在7至12个电池模组间切换,满足WLTP工况下-km的续航里程需求,而且通过去除后排地板中间的凸起,可提升腿部空间。

前机舱发动机不复存在,使得前悬大幅缩短、轴距拉长,座舱整体的空间优于同尺寸燃油车,而前排驾驶员与副驾的腿部空间,也同样得到了保障。

E3架构意为“端到端电子架构”(EndtoEndElektronikArchitektur),其最大特征是将原先分布于车辆各处的数十个ECU,整合到几个主要的域控制器中,从而便于车辆软件功能的持续升级。

这些域控制器,可以理解为车辆架构中的几个负责核心运算的电脑——在MEB平台中被称为ICAS(In-CarApplicationServer)。

ICAS1的功能包括网关和车身控制,并可以协调OTA和管理电池充电;

ICAS2是智能行驶域控制器;

ICAS3是信息娱乐域控制器。

VW.OS是大众自主打造的汽车操作系统,作为传统车企中“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大众在此方面经历了艰难的挑战,但对于面向智能电动车赛道的整车企业而言,自主掌握操作系统的价值,会在系统的不断迭代中越来越显现。掌握核心价值链、掌握操作系统核心体验的车企,将逐渐在软件生态中找到无限潜力。

正因意识到了软件开发的重要性,大众汽车于年成立car.software部门,并在年将其作为公司独立运营,取名Cariad。

通过以上在电驱动系统、电子电气架构和软件开发等方面对MEB平台的雕琢,大众汽车希望打造出成本与燃油车相近、且功能和体验超越后者的纯电动车型。

在具体的产品策略上,大众集团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选择了有所区别的产品投放节奏——在小车流行的欧洲,ID.3率先上市;而针对喜爱大车的美国和中国市场,则首先推出ID.4,此外针对全家人共用一车现象普遍的中国市场,大众还推出了专属6/7座车型ID.6。

二、ID.4CROZZ的中国攻势

在刚刚过去的5月21日,一汽-大众举行了成立30周年庆典。

从年12月第一辆捷达A2轿车组装下线,到年旗下的大众品牌销售万辆,蝉联国内市场品牌销量冠军,一汽-大众全程见证了中国私人汽车市场的崛起。

-年,中国汽车市场遭受了近30年高速增长之后的连续3年同比下降。而同时期内,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则跨过补贴退坡造成的波动,从年3月开始呈现出良性增长的态势。

进入年,1-4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超过10%,与年全年的5.8%相比大幅提升。

智能电动车带来的市场巨变,已经拉开序幕。

此时,一汽-大众将首款专属纯电平台打造的车型推向市场,其目标用户已不再是造车新势力们瞄准的科技极客或富裕的环保主义人群,而是以一汽-大众在过去30年里积累的万用户为代表的更广大人群。

当前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格局——年1-4月,销量排名前15的新能源车型中,起售价在7万元以下的有6款,起售价在21万元以上的有7款,起售价在10-20万元之间的车型仅有2款,且均在15万元以下、个人购买比例偏低。

综观整个中国乘用车市场,年1-4月销量排名前10的车型中,起售价超过15万元的仅有本田CR-V;销量排名前15的车型中,起售价超过20万元的也仅有途观L和宝马3系。

在当前中国汽车市场规模最大的10-15万元区间,一汽-大众的布局主要为轿车产品。

而规模基数同样巨大、且因消费升级和换购需求等因素而持继续扩大的15-25万元区间,则是一汽-大众SUV车型的主战场。

在电动车渗透率迅速提升的当下,一汽-大众向中国市场原版引入的ID.4CROZZ,展现出其对赢得这块高速增长的新能源市场的决心。

一汽-大众赋予ID.4CROZZ的使命,是对数量庞大的家用车用户群体,进行电动化和智能化教育,以及为年轻的新一代消费群体提供清洁、智能、时尚的汽车产品。

如果说,特斯拉、蔚来、理想和小鹏向热爱尝试新鲜科技产品的人群展示了智能电动车的奇妙,那么作为销量最大且转型力度最大的传统车企,大众的野心是将保守的、实用主义的、看重车辆性价比的广大中国车民,带入智能电动汽车的世界。

但是也要看到,15-20万区间的用户人群,相对而言较为保守,市场教育的挑战会很大,需要持续的努力。

三、软件成为核心竞争力

电动汽车成为智能终端的未来趋势,硬件标准化带来的生产成本下降,以及软件服务蕴含的巨大商机,使得软件正在成为车企未来竞争的主要战场。

年3月5日,大众乘用车品牌CEO拉尔夫-布兰德施塔特在宣布ACCELERATE战略时表示,大众汽车将转型成为一个软件驱动的出行提供商,将软件集成和数字化体验,作为大众汽车在新阶段的核心竞争力。

ID.4CROZZ是一汽-大众基于MEB纯电平台的首次数字化尝试。在座舱交互方面,ID.4CROZZ提供多种视听交互选择,包括语音、5.3英寸数字仪表、12英寸中控屏、ID.Light互动灯带和AR-HUD。

其中,ID.Light灯带是一条位于仪表盘前方的贯穿式灯语系统,可根据不同信息需求,呈现不同的灯光颜色和灯语。当紧急情况发生时,ID.Light可通过最直观的效果迅速引起驾驶员的注意。

AR-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功能,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融合在一起,在显示车辆信息的同时,可以将驾驶辅助和导航信息直观地显示在现实路面上。

ID.4是继奔驰S级之后,全球第二个搭载AR-HUD的量产车型。

ID.4CROZZ配备的AR-HUD,驾驶辅助信息显示距离为10米,包括转向指示、车道偏离、碰撞预警、跟车距离、行人提示;车辆信息的显示距离则为2.5米,包括车速、导航信息、交通标志、限速等。

在行驶过程中,驾驶员无需低头就可查看需要的信息,既提升安全性,又带来科技感。

此外,对部分物理按键的保留,和对触控按键的升级,体现出大众在提升科技感与体恤用户友好体验之间权衡的思考。

特斯拉之所以选择大幅删减实体按键、甚至在Model3/Y上径直取消仪表盘,只在中控位置放置一块超大屏幕,为的是向世界表达“智能电动车不仅是车、更是智能电子产品”的主张。

为确保对更广大用户群体的友好性,大众在ID.4上针对儿童锁、锁车按钮、驻车时关闭车内灯光等功能保留实体按键,不仅更符合传统汽车用户习惯,而且比通过隐藏在几层菜单下面的触摸屏控制更为便捷。

ID.4CROZZ的触控按键主要用于调节音量、温度等功能,其触感给人的操作反馈,有助于避免盲操失败率高的问题。

智能驾驶方面,ID.4CROZZ搭载的IQ.DriveL2+辅助驾驶系统,可在0-km/h车速区间实现自动调节车速、车距和方向盘。

经过实测,ID.4CROZZ在大曲率弯道、ACC/LCC、识别静止物体并自动刹停等动作上表现稳健;同时,ID.4CROZZ在自动跟车场景下,不仅启停反应迅捷、制动柔和,而且最短跟车距离可达到2米以内,由此可看出大众对中国交通状况和驾驶员行为习惯的了解和应对。

除当前ID.4CROZZ配备的数字化功能以外,大众加速向软件驱动转型的最显著效果是,所有的ID家族车型都将持续享受到大众“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数字化探索的红利。

得益于MEB纯电平台和E3架构,ID.4CROZZ能够实现软硬件解耦,从年夏天开始,ID车型每12周就会收到一次OTA升级,车辆的功能将持续得到优化。

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大众汽车集团向软件公司转型的决心。

年至今,大众负责软件开发的工程师团队已达人,并计划至年扩张至超过1万人,将大众自研软件的比例从不到10%提升至60%。其中,大众中国的软件研发团队,将达到人规模。

在最近一次公布的5年投资计划中,迪斯表示将在数字化领域投入亿欧元。

在年5月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迪斯表示,大众正计划自研大部分自动驾驶软件。

据麦肯锡分析,未来由智能汽车产生的数据,将蕴含高达亿美元的潜在市场。针对这一巨大市场,大众汽车集团希望通过其定义的“商业模式2.0”,大幅降低用户购买硬件的门槛和成本,在未来以软件订阅等形式实现收入的增长。

在国内,一汽-大众年便建立了超级APP,将电商、社区、车联网、充电、车主服务、便捷出行工具等融于一体,打造向数字化运营转型的基础设施。

大众在“软件定义汽车”方向上的持续投入和努力,将可能帮助其建立起与特斯拉、苹果等公司竞争下一代智能电动车产品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ID.3、ID.4、ID.6等一众车型,均将受到大众数字化软件研发的惠及,得到持续优化。

四、一汽-大众的充电体系

根据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调研数据,当前用户中有50%认为充电不方便,50%认为电动车续驶里程过短,还有40%用户不具备安装家用充电桩的条件。

此外,由于燃油车占位、疏于养护等原因,用户在公共充电桩的补能成功率仅为30%。

因此,充电体验与续驶里程、价格并列为三大阻碍电动车普及的原因。

为了扫除充电不便对用户购买电动车的阻碍,一汽-大众从年开始自建超级充电桩体系。

截至年5月初,由大众、星星充电、一汽和江淮合资成立的充电桩运营公司开迈斯(CAMS),已在全国建成超过座充电站、根充电桩。

根据大众在3月15日“PowerDay”上发布的计划,开迈斯将于年底建造座充电站、根充电桩,覆盖8座主要城市。

至年,开迈斯的计划是安装1.7万根充电桩,覆盖中国大部分主要城市。

值得提及的是,CAMS充电桩为“一桩双枪”设计,即每根kW或kW的大功率充电桩,可同时为2辆电动车充电。

针对CAMS充电设施,ID.4CROZZ用户可通过一汽-大众APP提前30分钟预约充电,实现充电桩预留、车位预留,到达充电车位后,可通过APP实现地锁解锁,充电枪支持即插即充。

除CAMS充电设施之外,ID.4CROZZ车主还可通过一汽-大众APP及车机端,使用来自国家电网、特来电、星星充电等平台的超过20万根公共充电桩资源。

ID.4CROZZ车主无需额外下载其他APP,即可完成公共充电桩的查询、导航、支付、开发票、评价等动作。

最后,一汽-大众为用户免费提供带有4G和蓝牙功能的家充桩墙盒,可通过密码和匹配车主手机蓝牙,实现专桩专用,还可以实现即插即充、远程控制等。

不具备安装家充桩的ID.4CROZZ用户,则可获得充电卡券,在公共充电设施免费充电一年。

结语

ID.4是大众基于MEB平台打造的首款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动全球车型。

与以往的大众产品相比,ID.4CROZZ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由纯电平台和全新电气架构实现了软硬件解耦——这意味着车辆即使在售出之后,仍能够通过远程OTA升级,实现性能和功能上的进步。

透过ID.4CROZZ,我们将可以观察大众汽车集团数字化转型的进程。

-END-

作者,欢迎交流。添加时请备注公司、姓名。

《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年)》正式发布

《建约车评》出品

《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年)》产品权益包括:

1份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年报(年)3份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季报(年Q1、Q2、Q3)中国汽车科技趋势系列沙龙免费参加权益受众:汽车制造商、供应商、科技企业、投资公司等企业中高层决策者定位:汽车科技产业“决策者的望远镜”内容:-年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预测;汽车产品形态、自动驾驶、数字化的趋势预测;头部企业的战略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建议作用:为企业决策者在战略、定位、产品、投资等领域的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对每年Q1、Q2、Q3季度的汽车科技产业重大新闻事件进行梳理,并以季度为单位对科技趋势的预测进行动态更新。《建约车评》定期为产业中高端人群举办的系列汽车科技趋沙龙,每期沙龙参与人数为30人左右。正式售价:¥8万元购买报告联系或蔚苗石颖往期内容参考:《中国汽车科技趋势报告(年)》

招聘

《建约车评》招聘内容编辑,希望与具有如下特点的你,一起打造不凡的汽车科技新媒体。1.方向:自动驾驶、数字化、动力电池、车型产品2.人品好,三观正;3.极强的进取心;4.文字好,以写作为信仰;5.心态极度open;6.英语好。简历请发

qq.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anghuaia.com/jhsd/85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